原来你是这样的英王!
果然,任何男人,在心爱的女子面前,总是会拿出最好的一面来。
就好比谢司徒,他在外也是个目中无人的狂妄之辈,可到了苏氏面前,不也变得小心翼翼?
这下轮到崔琅崔琊无话可说了。
他们简直无法想象,那个向来冷漠残酷、不近人情的英王,温柔起来会是怎样的一番模样。
然,当他们亲眼目睹对面的女郎脸上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笑容时,心中便已然明了,英王在私底下,在钟情姐姐面前,显然是非常放得下身段的。
此刻,他们不得不感叹钟情姐姐的魅力非凡之外,连英王这样的人物都能被她收服。
兄弟二人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那化不开的悲伤和无奈的妥协。
沉默了片刻之后,两人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般,同时点了点头,随后一起将目光投向了谢钟情。
崔琅紧紧握住拳头,强忍着内心的痛苦,缓缓说道:“钟情姐姐,既然这是你的选择,我......我尊重你!”
他声音略微有些颤抖,但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却是毋庸置疑的。
崔琊眼中则充满了无尽的悲伤,他凝视着谢钟情,压着声儿道:“钟情姐姐,就像你之前说的,我们一直都是你的弟弟。如若有一日,英王对你不好,你定要告诉我。哪怕是拼上我的性命,我也一定会为你撑腰,带你离开的!”
谢钟情被这兄弟二人如此真挚的目光所打动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,“好,我且记下了,你们永远是我的弟弟,若得闲,一道玩耍也不是不可。”
“嗯。”二人齐齐点头。
说开之后,兄弟二人的眼眶微微泛红,透露出一丝委屈和可爱。
如果钟情姐姐仅仅将他们视为弟弟,那么他们愿意在她面前保持永远的单纯无害,就像小时候一样,用天真无邪的举动来讨她欢心,只要她喜欢。
崔琅崔琊不断地自我安慰着,心想反正只要谢大郎与阿姐的感情深厚,他们随时都能够借着这份关系去探望钟情姐姐。
而且,他们与钟情姐姐自幼一同长大,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,这难道不比其他那些对钟情姐姐爱而不得的郎君们要好得多吗?
他们告诉自己应该知足了,人生不可能处处都如人所愿,虽有些许遗憾,但他们也明白,有些事情是无法强求的。
谢钟情看着双生子那耷拉着脑袋的模样,心中竟涌起一股想要摸摸他们脑袋的冲动,好在她还是凭借着意志力忍住了这冲动。
随后,谢钟情与二人又一起坐了一会儿,为了缓解略显尴尬的气氛,她主动转移了话题。
兄弟两人见状,立刻心领神会,开始给她讲起了笑话,试图逗她开心。
渐渐地,原本有些沉闷的氛围变得活跃起来,三人之间的关系也仿佛回到了从前。
下午之时,崔琅崔琊兄弟二人才依依不舍地与谢钟情道别离去。
送别他二人,谢钟情长长舒了口气。
哎,爱慕者多了,挨个拒绝也是很费心力的。
等双生子一走,谢钟情赶紧去信给晋擎骁,将今日之事告知于他。
而在英王府的晋擎骁,自是手眼通天,早早得知谢钟情与崔琅崔琊见面之事。
他心里郁闷极了,但也只能认,谁让他爱的女郎就这么招人喜欢呢?
何况,崔琅崔琊不比萧戟,他们是与谢钟情一同长大的,感情比萧戟深,今后还会来往,相当于半个妻弟,他总不能连这都容不下。
可即便知晓这个道理,他还是心里闷闷的,等着谢钟情来给他解释。
果然,下午之时,谢钟情便来信,告知于他,关于自己与崔琅崔琊今日见面的内容。
谢钟情在信中与晋擎骁解释明白,告诉他,自己与崔琅崔琊关系清白。
晋擎骁自是信她所言的,他闷闷不乐是吃醋,这并不代表自己并不信任谢钟情,爱情最重要的是信任,只要谢钟情说什么,他就信什么,因为在决定追求谢钟情之前,他已经对谢钟情个人品性做好了了解。
既已了解她的为人,也何须去怀疑那子虚乌有的东西?
本来他就比谢钟情大,若他们二人互相怀疑闹矛盾,不就正中那几个郎君的下怀了?
......
自上巳节之后,谢钟情与晋擎骁的见面就越发频繁,而关注他们的人也瞧见了谢氏女郎与英王在茶馆见面。
顿时间,建康城内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块巨石一般,掀起了一阵惊涛。
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再是其他,而是谢钟情和英王的婚事,毕竟二人之前已有过亲密接触,结亲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然而,众人的议论却并非一边倒地看好这门亲事。
有些人原认为,此前谢钟情与英王有过肌肤之亲后,英王却迟迟没有进一步的举动,这让人不禁对他的态度产生怀疑,于是,各种恶意揣测纷纷涌现。
有人说,英王根本就不喜谢钟情这样不知检点的女郎。
还有人说,即便谢钟情的家世再显赫,她毕竟是个丧夫的寡妇,英明神武的英王又怎么会看得上她呢?
更有甚者,传言谢钟情是故意亲近英王,再利用舆论压力逼迫英王娶她。
在这些流言蜚语中,谯国桓氏和颍川庾氏的身影若隐若现。
桓氏女桓瑚苦等楚王晋离亥多年,最终却发现晋离亥心仪的人是谢钟情,而且晋离亥还默默遵守着谢钟情的择夫标准,不娶妻纳妾。
桓氏家族对谢钟情的厌恶可想而知,自然会在背后推波助澜,让这些流言传播得更广。
尤其是桓瑚,她对谢钟情的恨意更是刻骨铭心,她可还记得当初谢钟情当众泼她的那一幕,这让她在众人面前丢尽了脸面。
如今有机会给谢钟情制造麻烦,她又怎么会轻易放过?
另外就是庾氏女君,总盼着谢钟情离了自己儿子后过得不好,如今逮着机会,可不得落井下石?
新斋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