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靖说着,从一旁的案几上,拿下一本薄薄的册子。
王远远远的瞧了一眼,发现这就是他写的奏折。只不过前些天一直放在通政司,今天却是被嘉靖取了过来。
嘉靖想做什么?
一目了然!
没有犹豫,王远便立即拱手说道:
“陛下,微臣的确还有一些愚见,还望陛下指正。
如今我朝现行的煮盐之法,弊端日益凸显。煮盐耗费大量柴薪,成本颇高,且效率低下。
微臣听闻,民间已有晒盐之法,只需借助日光与海风,便可成盐。
若我朝将煮盐法改为晒盐法,不仅能省下巨额柴薪开销,还能大幅提升产量。成本一降,利润空间便能腾挪出来,充盈国库指日可待。
为进一步整顿盐务,臣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选出十三个经销商,每个经销商负责一个省的食盐售卖。
这十三人,需财力雄厚、信誉良好。为保其用心经营,微臣提议设立保证金制度,每人需缴纳二三十万两银子作为保证金。
这保证金既是他们的诚意,也是约束他们的紧箍咒。
为了彻底根绝私盐之祸,可要求经销商以低于私盐的价格售卖。如此一来,私盐贩子没了利润空间,自然难以生存。
当然,还得防止经销商肆意妄为。每三年,便重新进行一次招标,让有能力者公平竞争。
要是有经销商胆敢抬高盐价,或是在某个地方供应不及时,便扣除其保证金。情节严重者,直接取消其经销资格。
如此赏罚分明,定能让盐务井井有条,百姓也能安居乐业,国家税收也会稳步增长。
恳请陛下恩准,试行此改革之策。”
对于嘉靖这种贪财的皇帝来说,能赚钱的法子他都想过了,盐税自然是重中之重。
所以他对于贩盐方面的事情,也有所了解。也因为了解,所以嘉靖皱紧了眉头:
“爱卿可知,为何民间已有晒盐之法,可朝廷仍沿用前朝的煮盐之法?”
“微臣窃以为晒盐之法得不到推广,原因有五。
其一,税赋之虞。
我朝盐税以灶丁为根基,按丁征课。若改行晒盐,盐产量骤增,私盐更易泛滥,官盐销路受阻。
正统年间,浙江曾因晒盐私贩猖獗,导致盐课亏欠二十万两,此等前车之鉴,令历任盐臣不敢轻举妄动。
其二,利权之争。
煮盐法行之百年,业已形成盘根错节之利益网。灶户受制于盐引,盐商依附于纲法,更有官吏从中渔利。
晒盐法若推广,必触动既得利益者。昔年两淮盐运使曾试行此法,遭灶户联名上书反对,称‘坏祖宗成法’,此事遂不了了之。
其三,技术之困。
晒盐看似简便,实则对气候时辰要求极苛。臣闻闽广之地偶有晒盐,然遇阴雨连绵,则盐卤稀释,颗粒无收。
反观煮盐,虽费柴薪,却可控火候,即便天公不作美,亦可保产量。此等风险,非胆识过人者不敢轻言变革。
其四,地理之限。
晒盐需倚仗海风烈日,仅沿海平坦之地可为之。然我朝盐场多分布于两淮、长芦等膏腴之所,灶户世代以煮盐为业,盐田沟渠皆为煮盐而设。
若贸然改弦更张,北方苦寒之地、西南闭塞之境,日照不足,海水难引,晒盐法恐难施展。
其五,民心之固。
百姓久食煮盐,对晒盐颇多疑虑。传闻晒盐‘吸海风之戾气,含沙土之秽浊’,更有医家称其‘伤脾胃’。
虽有实测证明晒盐洁净,然积习难改,非数十年教化不能移。
臣以为,若要推行晒盐法,需先在闽广等沿海之地,设官办晒盐场,派能吏督导,待成效显著,再以官盐低价倾销,挤压私盐空间。
同时厚抚灶户,授以晒盐之技,在建立一卫所,那灶户入卫所。灶户以晒盐为生,朝廷以俸禄养之。
如此或可消弭阻力,渐开风气!”
嘉靖听后也是连连点头,他虽然有所了解,但也顶多能说出前面一两条,后面倒是有所不知了。
现在听完王远的解释,便是豁然开朗。不过很快又是皱起了眉头:
“既有如此五难,还如何能改?”
王远丝毫不慌,既然他提出了这些难题,自然是想好了解决的办法。此时见嘉靖提起,便是侃侃而谈起来:
“虽有五难,然地理、技术、民心此三难,不足为惧也。
无其余地方适合晒盐,那便将如今煮盐之地,改成晒盐之所!
技术不足可慢慢改进。海边风雨不定,可搭建草棚,在下雨之时便让灶户以草棚御之。
民心之困更是简单,只需让人在售卖之地当场食用,再加上低廉的价格,便足矣!
困难的也只有税赋和权利!不过只要陛下下定决心,这些困难也能迎刃而解。”
“继续!”
王远本想看看嘉靖的神色,再决定要不要继续说,毕竟王远一下说了这么多话,担心嘉靖不耐烦。
不过听到了嘉靖的吩咐,王远这才安心下来。又回忆了几遍自己记录的数据,立马开始诉说:
“税赋方面。
晒盐产量高易致私盐泛滥、税赋亏欠,关键在于价格低廉和加强监督。
如今各地盐价有所不同,不过大致价格都在一斤二十文左右,一些无产业地的地区价格会高,一些大概一斤三十文左右。
而私盐的价格普遍偏低,不过价格便是再低,一斤也要十五文!
官盐的售价若是变成十文,那么私盐贩子将无利可图,由此也可彻底解决私盐之患。
利益纠纷方面……”
“且慢!”这一次王远还没说完,便被嘉靖打断了:
“爱卿,若是官盐售价变成十文,私盐贩子的确无利可图,但朝廷也将无利可图,如此盐税有何可改之处?”
“陛下,若无私盐贩子,那官盐将是百姓唯一买盐的渠道,虽然看似价格低了,可其实购买的数量上升了。
微臣在翰林院曾翻阅过最新统计的黄册,我大明总人丁约一万万人,这些也只是在册的人口。
新斋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