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夫人也是一样,吃瓜吃的颇有兴致。
王夫人如同木雕,不涉及贾政,宝玉的事,她不感兴趣。
李纨面色发红,这等脏事,她真的不想听。
凤姐垂首不语,这等事她也不知该如何表态。
只有尤氏上前,跪谢贾母,贾政等人,请荣国府这边,施加援手。
……
“着都察院会同五军都督府一并,前往宁国府传讯三等将军贾珍,于秦家之事进行彻查。”
隆安帝怒不可遏。
王朝治政,自有轨迹。
所谓盛世,一看人口增长。
这方面隆安朝并无问题,几年之间人口在持续增长。
二看有无起义,叛乱。
目前也并无大规模农民起义。
三看物价高低,文景之治,贞观之治,都以低物价闻名。
四看政治清明,这个其实就看皇帝。
皇帝励精图治,底下就多正臣,能臣。
皇帝倒行逆施,则朝堂就多奸臣小人。
五看府库充盈,隆安帝也正往此处努力。
六看军功。
这是隆安朝目前短板,在其皇帝任内,必会对北方鞑子进行一次大征伐。
七看文教,比如宋仁宗时,样样稀松,出现西夏之叛,尚有三冗之患,朝廷用度窘迫,庆历新政失败。
但仁宗朝出了大量顶级的文人,使得其文教之功,流传千古,仁宗也因此被视为明君。
第八就是看民风,如果一朝中出了大量名教案件,也会影响风评。
比如宋神宗时,有弑母案,阿云杀夫案等大案,对神宗朝的风评极为不利。
隆安帝是事事想要成功,想以实际功绩垂范千古,成为一代天骄帝王。
怎能容忍有贾珍这样的事发生?
庆幸的是,此事还只是贾珍图谋阶段。
就算如此,也该严办!
在场的一众官员俱是明白此点,不少人的目光看向贾政。
贾政面露苦色。
这几天他奔走于文官大佬府邸,以贾家加王家背景请大佬们施以援手。
结果一无所得。
最终等来的结果还是皇帝震怒,下令严查。
这一次,贾家又是丢人现眼不说,贾珍的爵位怕也是要保不住了。
“着内阁,兵部,都督府,工部,户部知道,三日后朕亲率宗室,武勋,禁军与诸营精锐,前往围场行围,钦此。”
“臣等遵旨。”
贾珍之事,只是小插曲。
要不是影响大又很恶劣,连上朝堂的资格也没有。
最近的朝堂大事,就是行围。
景和帝末期年老体衰,停止行围。
加上隆安帝这几年在深宫不敢随意出外。
行围已经停了近十年。
此次行围意义当然是十分重大,也成了朝堂近来最重要的大事。
“随行人员,三位皇子与行,然后宁郡王,忠顺王,义智亲王,义廉亲王,义德亲王,义惠郡王,义勇亲王等宗室诸王随行。”
“武勋,北静王,南安公,定远侯,来远侯,镇远侯,县伯牛继宗,二等子柳芳等武勋随行。”
“随行诸军,禁军绣衣卫,龙禁卫,金吾卫各出一千五百人,计四千五百人。其余七营,各六千人,共计四万八千五百人。另,随行夫役一万八千人,车辆一万一千余辆。”
“沿途各府,县,征发徭役六万人,保障大军后勤。”
“内阁东阁大学士陶芳并各部一名侍郎随行。”
新斋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