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江东去浪千叠,烈火张天照云阙。
周郎羽扇指艨艟,卧龙东风借一页。
一、柴桑密议:危墙下的握手
建安十三年冬,柴桑都督府的地龙烧得通红,孙权手中的青瓷茶盏却结了一层薄冰。诸葛亮轻摇白羽扇,指着案上舆图:"曹军八十万顺江而下,若孙刘不合力抗之,必为各个击破。"
周瑜突然冷笑,剑鞘敲击青铜灯树发出清响:"刘豫州新败当阳,如今只剩残兵数千,何以言'合力'?"诸葛亮不语,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展开——竟是荆州水军布防图。烛火跳动间,孙权瞥见图上标注的夏口粮仓,瞳孔微缩。
这场生死谈判,正是临时联盟的经典开局。孙权看中刘备集团的荆州情报价值,诸葛亮需要东吴的水军支撑,双方在曹操压力下各取所需。但这种基于危机催生的合作,如同危墙下握手——墙倒之际,也是松手之时。《三国志》评"共抗曹贼"时暗藏机锋:"同舟遇风,吴蜀相救,如左右手。"
二、借箭借风:默契中的算计
赤壁战船连环阵中,鲁肃望着诸葛亮草船满载箭归,低声问周瑜:"此人当真神机妙算?"周瑜捻断琴弦冷笑:"他算准我军缺箭,我更算准他需借江东之力。"
三日后七星坛上,诸葛亮披发仗剑的身影在东风中飘摇。程普老将抚箭叹道:"此风来得蹊跷。"黄盖却已暗令火船待发——原来东吴早探得冬至前后有东南风起,诸葛亮不过顺势而为。
"借箭借风"的佳话,实为双方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。诸葛亮需要展现实力巩固联盟,周瑜则借势推动火攻计划。这种临时合作中的双向利用,恰似《三十六计》中的"连环计":看似互助,实则各谋其利。智者当学诸葛亮,即便在合作中处于弱势,也要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三、火烧连营:胜利下的裂痕
赤壁火光映红江面时,刘备军突然出现在乌林要道。关羽青龙刀上的曹军血迹未干,张飞已夺下江陵战马三百匹。周瑜闻讯摔碎酒盏:"我等在前死战,彼却在后取利!"
诸葛亮递上南郡地图:"此城险要,愿借都督精兵共取。"周瑜指尖划过地图上油墨未干的标记,突然大笑——那"借"字写得格外端正,分明是早有预谋。
胜利时刻往往催生联盟裂痕。孙刘在抗曹时形成的共生关系,随着危机解除迅速转为竞争。这种转变印证了《孙子兵法》"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,当其同舟而济,遇风,其相救也如左右手"的哲理。智者当如刘备,在合作末期已开始布局后手。
新斋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