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,颜士玉在,也不妨碍常盈栀过来。
常盈栀过来是有正经事的,她要跟李暮歌报告一下,最近那些寒门子弟的行动。
“因为这些日子朝堂上百官开始议论改革科举,所以那些学子都在等着结果,倒是还算安分,只有几个开始与杨家和温家来往,估计是暗中已经投其门下了。”
常盈栀将那几个和杨家与大公主府有联系的人的身份信息写在纸上,再将纸交给李暮歌。
她最近的工作就是这些。
最近长宁城风平浪静,自从六公主死后,就出现了一种非常诡异的平静。
好像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切事情,都就此平息了。
李暮歌将纸接过来,瞟了一眼上面的名字,没有她之前重点关注的几个人,便不放在心上了。
“各人有命,我还未曾建府,他们如今算不上我的幕僚,想去奔向其他人,能有一个好的前程,是人之常情,只是他们一旦入了他人门下,可不能再将其视作自己人了。”
说白了,文绮楼的存在就是为了给李暮歌招揽英才,这些住在文绮楼,每天在文绮楼吃吃喝喝的人,大多数都是李暮歌未来的幕僚。
因为他们将来肯定会入李暮歌门下,所以李暮歌很多时候会给他们行方便,不管是他们写诗想扬名,还是想要得到一手的情报消息,李暮歌都可以给他们。
这是李暮歌给他们的资源,一旦他们不会投奔李暮歌了,李暮歌自然会将这些资源收回来。
不收回来,岂不是资敌了。
“对,如此朝三暮四的人,以后可得少接触。”
颜士玉拿过那张纸看了一眼,上头没有熟悉的人,她和李暮歌一样,心里松了口气。
要是真正的顶尖人才有流失,那真是要心疼死。
颜士玉似乎是在告诉常盈栀,不要学了那些人的三心二意。
常盈栀微微一笑,没有将颜士玉那些小小的针对放在眼里,她比颜士玉要大上许多,不跟小姑娘一般计较。
“听说颜家三娘子最近一直在查杨家的事情,有些事情不太好查,已经想着要向温家和陈家求助了,这几日,六娘子可是要领着三娘子去陈家一趟啊?”
“你怎么知道?”
刚刚还说不能朝三暮四,结果现在就要领着自己姐姐去目前的顶头上司家里做客,颜士玉有点儿不好意思,看了眼李暮歌。
李暮歌喝茶不语,压根不掺和此事。
下属之间有矛盾的时候,千万不要擅自介入,否则很容易就会变成拉偏架,让两人都心中不服。
皇帝有个法子不错,那就是让她们打,朝堂之上,皇帝不就让那些朝臣随便打吗?
皇帝身上有很多问题,但他作为帝王,有一些御下之术还是可以借鉴一二的。
“常某不才,在大公主府认识些人。”
常盈栀坦白自己在大公主府的人脉,颜士玉不喜她说话说一半留一半,看向李暮歌,意思是想让李暮歌告诉她,常盈栀在大公主府认识谁。
她以后一定躲着那些人走!
“常娘子之前曾任朝阳郡主教习。”
李暮歌简单解释了一下,颜士玉哦了一声,不说话了。
朝阳郡主的人,她还真躲不开,因为朝阳郡主是大公主唯一的女儿,整个大公主府上,所有人都听从朝阳郡主吩咐。
“士玉最近在户部干得不错,正好有件事想请你去查一查,趁着太子党的人全数离京的好机会,查查这些年来,西北军的开支。”
李暮歌见两人暂时偃旗息鼓,便说起了正事。
也不知道皇帝是不是故意的,带去祈福的人,全都是太子党以及太子党相关人士。
连七皇子和八皇子都带出去了,这让李暮歌不禁想起大公主跟她说得那件事,皇后有意让杨家和七皇子联姻。
怪不得书里杨家最后还能尽数保全,太子倒台都没让杨家这个大家族伤筋动骨,看看杨家这四处下注的本事,真是狡兔三窟。
“这些年来的所有开支吗?”颜士玉不死心地问了一句。
李暮歌点点头,“最好全都查一遍,我想看看这些年来有没有什么变化。”
颜士玉彻底死心了,全部啊!都查完她人要没了!
不行,回去就拉壮丁!
三姐让她帮忙遮掩她去陈家的目的,那她让三姐帮帮忙,三姐应该会答应吧?
“殿下,此事要瞒着大公主吗?”
“不必,你自己忙不过来,可以让大皇姐的人帮你,颜三娘子此次去拜访陈尚书,很可能也是想要查查账。”
李暮歌没有隐瞒大公主的想法,查账本的主力军一直是大公主,她不过是打打辅助。
听到能光明正大借助大公主的人,颜士玉彻底放下心来,吃苦的人不会只有她一个了。
“殿下,过两日陛下回京后,就要宣殿下上朝了,不知殿下是否想好了在百官面前,如何回答陛下的问询?”
常盈栀等颜士玉的事情处理完,立马插入一个新话题。
这个话题还是李暮歌非常重视的事情。
李暮歌不禁坐直了身体,面上只是冷淡地摇摇头,实际上身体的紧绷诉说了她的紧张。
别看她杀人都杀了那么多个了,实际上李暮歌骨子里还是一个学生,还是一个从小到大,并没有特别优秀的学生。
上台演讲都轮不到她,更不要说在那么多人面前侃侃而谈,诉说自己的想法。
一想到那么多人盯着她,李暮歌就有些窒息,想把那群大臣当胡萝卜都做不到,因为那些大臣是会说话的!
她如果哪儿讲得不好,被大臣抓住把柄,她会被当场怼回来,上朝是去吵架,不是讲道理。
李暮歌不太会跟人吵架,比起吵架,还是杀人简单一点儿。
“殿下不必紧张。”常盈栀笑了笑,她的笑容温和有力,“以殿下之才,此事并不难。”
“是啊,殿下能想到科举改制,还能推进此事,已经比那些大臣要强上许多了,那些大臣成日里鼻孔朝天,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为大庄做了多大的贡献呢,其实连最基本的尽忠职守都做不到。”
颜士玉去了大理寺和户部两个地方,对朝廷官员的认知是越来越清晰了。
她以前怎么会觉得,朝廷官员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人呢?
当然,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,朝堂也是如此,好人和坏人都有,可朝堂这个充满了权力欲望的地方,坏人的占比太大了。
好人?颜士玉一个都没见着,最多是食君禄忠君事,要说为了天下万民?圣人才会有为天下万民为官的宏愿。
其实颜士玉觉得,自己也不是什么好官,她当官的目的同样不纯,也没做什么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。
李暮歌能从颜士玉的话语里,听到一丝泄气。
感觉颜士玉下一秒就会说出“大庄要完”这种话。
李暮歌明白颜士玉的想法,她在这个世界百次死亡的空隙里,她不止一次有过这种想法。
自小读圣贤书长大的世家贵胄,和现代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一样,充满了清澈的愚蠢。
当她们真正一脚踏入大染缸后,要上得第一课便是分清楚现实和书本。
书本上的内容是被摘选过的,真正的现实远没有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美好。
常盈栀少见的没有开口反驳颜士玉的话,她摇了摇手里的团扇,给自己扇了扇风。
六月的天,已经热了起来。
李暮歌擡头看向窗外,圆滚滚的大太阳散发着高温,照得地面的风都带了热气,不如上个月凉爽了。
“真的热起来了,有空得回庄子一趟,我要看看试验田。”
李暮歌都要忘了那个农庄了,好在种地这事儿一年半载的时间,不会有什么大进展,不用着急。
“属下愿往!殿下,属下也有一段时间没去过了。”常盈栀赶在颜士玉前头开口。
颜士玉想到自己还要查账,之后估计没什么空闲时间了,而且那个农庄给她的记忆实在不好,她去的时候,农庄又穷又脏,害得她忙了好多天,才有一点儿改善。
更可恶的是,她明明长得那么和善,农庄上的人却特别怕她,她为那些人跑前跑后,安排吃和穿,那些人见到她还是像见到鬼一样,撒腿就跑。
颜士玉想到这儿撇了撇嘴,将出城的机会让给了常盈栀。
常盈栀完全不嫌弃农庄,她之前也接手了一段时间农庄,那会儿农庄已经改天换地,完全变了个样子。
而且因为常盈栀平日里吃穿也就比普通人强一点儿,远没有颜士玉穿金戴银,身披绫罗绸缎那么富贵,农庄上的佃户都不是很怕她。
甚至她还教了几个佃户家的孩子认名字,那些佃户看见常盈栀便一脸笑容,觉得常盈栀不嫌弃他们这些泥腿子,想着多讨好讨好她,孩子能多学点儿字。
李暮歌知道佃户对待两人时态度的天差地别,一开始她觉得佃户们有些短视了,讨好常盈栀,她最多是高兴时随手教两个字,若是能讨好颜士玉,颜士玉一句话,就能让整个村子的佃户全都脱贫。
后来李暮歌又想,其实佃户们一点儿都不傻,相反,他们有他们的智慧,还是大智慧。
他们就是从东安逃难过来的,颜家究竟有多么深厚的底蕴,他们岂会不知?千年来,颜家一直盘踞东安,前朝战乱时,颜家就是东安的土皇帝!
只不过他们明白,远在天边的东西只能看看,想抓到手里,不太现实。
而他们拥有的太少,失去的太多,所以不敢贪心,生怕上苍惩罚他们的贪心,将他们仅有的那一点儿也全都抢走,于是只敢一点点收拢眼前的东西。
李暮歌上奏奏折后,折子一直没有声响,她心中不是不急,可她没有选择去讨好皇帝。
因为李暮歌从佃户身上学到了一点智慧。
皇帝于李暮歌而言,就是天边的东西,李暮歌再讨好他,他也不可能越过太子和大公主来偏爱她,所以不如讨好大公主,抓住大公主对付太子的时机,浑水摸鱼,在混乱之中拿到更多好处。
一转眼,三日过去,皇帝领着一堆人回来了,冷清了几天的长宁城又热闹起来。
皇帝回来,说明李暮歌该上朝了。
在李暮歌上朝前,皇帝特意将她喊到紫薇宫,好好叮嘱了她一番,让她在朝堂上要多看多听多学,若是有什么不懂得,私底下可以问太子和大公主,不明白的事情不要随便插嘴,影响到其他大臣。
李暮歌一开始还有点儿感动,想着这渣爹还知道给孩子传授一点儿职场经验呢!
听到后来明白了,全是套话,真正的经验没多少,皇帝就是走个过场。
毕竟他孩子要上朝了,他一句话不说,显得皇家太冷情。
年纪大了就是喜欢表面团圆,李暮歌从紫微宫出来的时候,听套话听得人都麻了。
渣爹绝对爱看春节大家一起包饺子的节目。
新斋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