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悲愤喊道:“十三,母妃所做之事,都是为了你啊!”
“母妃如果真的是为了儿,就请母妃随儿出宫,入公主府颐养天年,不要再留在宫中了,还有,那些来路不明的人,母妃还是少接触为好,更不要想着往女儿的后宅塞人。”
为了你这三个字好似是有什么力量,李乐景每次听到,都会生出反抗的勇气。
原本为了孝顺想退一步的心,瞬间变得冷硬起来。
林太妃到现在还没有从宫里出来。
这很不寻常。
正常来说,先皇去世,先皇的妃子们,有孩子出宫建府的,就该跟着孩子出宫,还留在后宫干什么啊。
偏偏林太妃一直以李乐景还没有成亲,府上无人为借口,留在皇宫之内。
以前李乐景或许会信了母妃的话,觉得母妃是真想等她成家后再出宫,现在不同了。
换个方向想一想,一直留在皇宫里,何尝不是一种监视。
林太妃分明就是在监视陛下,因为陛下后宫无人,她想要留在皇宫之中,一旦陛下出事,她能第一时间拿到消息。
林太妃想要辩解一二,她并非是那样想的!
可对上女儿那双尤为澄澈的眼睛时,林太妃沉默了,没错,她就是这样想的。
“母妃,儿只想要自己的前途光明,为了能够得到陛下的信重,儿不会那么早成亲,或许,儿永远不会成亲。”
李乐景不可能为了一个还不存在的孩子,放弃自己的前途。
她知道李暮歌对皇室其他成员的不信任,她不想去试探,一个皇帝的底线。
林太妃闻言,如遭雷击,顿时面上没了血色。
她看着女儿坚定的神情,只一个劲儿摇头,一副完全无法接受女儿决定的模样。
最后狼狈离开了公主府。
李乐景心里也不好受,只是看着母妃离开,她又生出几分隐秘的快乐,她好像成功对抗了那个压在肩头的,看不见的大山。
这几日跟朝中官员怄气导致的胸闷气短,好似都舒畅了,整个人精神状况焕然一新。
李乐景公主府上发生的事情,很快就传到了宫里。
李暮歌确实不放心皇室成员们,她时刻监视着这些皇室的成员,她知道那些皇室成员的一举一动。
唯有如此,李暮歌才有安全感。
听完李乐景和林太妃之间的对话后,没两天,封十三公主为长公主的旨意就下发了。
与此同时,李暮歌还将监督各地重新修建官道一事,交给了李乐景,让她安排人去各地,务必让水泥的足迹,迅速遍布整个大庄。
水泥本就是科研司研发出来的东西,李乐景身为司正,总理此事,再合理不过。
李乐景喜不自胜,有了长公主的头衔,她为李暮歌做事更尽心尽责了。
李乐景转头直接叫停了几个属下手中的工作,让她们全力以赴,支持水泥造路一事,有五个助手帮忙,再加上李乐景长公主的名号力量加持,很快,科研司就扩张到二十人,水泥造路一事,也有了显著的成效。
更有几个国子监的学子主动找上门来,想要日后通过科举,直接进入科研司。
长公主的名头,实在是非常好用。
李乐景很高兴,李暮歌也挺高兴。
李暮歌发现李乐景是个人才,只要用得好,李乐景完全能够成为,她对付朝臣的一把刀。
这就是皇室宗亲的势力,单独于朝堂势力之外,直接效忠于皇帝。
怪不得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都任人唯亲,关键是亲戚是真好用啊!而且皇帝的亲戚在朝中地位是真的稳固,那些朝臣有胆量去攻击如颜士玉、穆盈栀等李暮歌的忠实拥趸,却不敢去攻击李乐景这个长公主殿下。
之前还满心不情愿的朝臣们,在看见是长公主主持修路一事后,立马不敢多言,捏着鼻子开始干活。
他们已经看出了皇帝的态度,自然不会再做无用功。
水泥路,只要水泥管够,修建它完全就是几天的事情。
在水泥没到之前,地方官员可以组织一批民夫去挖路基,等水泥到了,直接现场搅拌灌注,平整过后,三五天不让人踩上去,水泥路自然就修好了。
三五天后,光滑整洁的水泥路,犹如一块块巨石般,铺设在路上。
上头只偶尔有鸟兽的脚印,半个人的脚印都没有。
现代的时候,可能会有讨人厌的家伙去踩未凝固的水泥路,在皇权为上的古代,没有一个人敢提溜着自己全家的脑袋,非去水泥路上踩两脚。
从开始修路到最后修路完毕,全程大概有三个多月,第一阶段修路只修好了长宁城周边地区,因为天气逐渐冷了下来,北方修路一事暂时搁置,主要紧着南方了。
要忙的事情,一下子就少了一半,李乐景可算是能腾出时间来,与李暮歌商量一下胡国的事情。
没错,距离西北大捷已经过去三个月,李暮歌还没有下达如何处理胡国的旨意。
新斋书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