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诗为唐代享太庙乐章之一,用于祭祀仪典的尾声阶段(如送神、祈福时),核心围绕“孝道”与“治世”展开:
?祭祀与政治的同构:
“信工祝”“来祖考”强调祭祀程序的神圣性,实则通过仪式强化“君权神授”——帝王以孝道事神,神灵佑其统治诸侯、万国来朝(“相百辟,贡九瀛”)。
?儒家伦理的实践:
“帝孝成”将帝王个人孝道与国家治理绑定,符合《孝经》“孝者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”的理念,以孝治天下成为唐代政治哲学的核心。
?盛世气象的折射:
“贡九瀛”暗指唐代疆域辽阔、四夷宾服(如贞观之治、开元盛世时的万国来朝),将现实政绩与祖先庇佑结合,塑造“天命所归”的统治合法性。
艺术特色
1.四言体的古典继承:
采用《诗经·雅颂》的四言句式,节奏整齐庄重,契合宗庙乐歌的仪式感,如《周颂·清庙》“於穆清庙,肃雍显相”的肃穆风格。
2.动词的使动张力:
“来”“相”“贡”“委”等动词隐含权力关系——帝王“使”祖先降临,神灵“佐”帝王治世,万国“献”贡于天朝,层层递进中构建“人神共治”的理想图景。
3.虚实的哲学辩证:
“颂声”(虚)与“九瀛”(实)、“神休”(虚)与“帝孝”(实)对举,将抽象的神灵庇佑与具体的政治成就结合,体现唐代“儒表法里”的务实精神。
生僻字注音与辨误
?相(xiàng)百辟:此处“相”为动词,读去声,意为“辅佐”,不同于“互相(xiāng)”的读音。
?九瀛(yg):“瀛”指大海,切勿写作“赢(yg)”或“嬴(yg)”。
此诗以简练的四言短句,串联起祭祀仪式、政治理想与盛世想象,既是一首人神对话的颂歌,亦是唐代帝王借祖先崇拜巩固统治的政治宣言,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“礼为政本”的治国理念。
《永和三章·其三》为唐代张说所着,作为特定祭祀场合的乐章,在千百年的时光中,持续散发着独特魅力。祭祀,在古代社会占据核心地位,它不仅是沟通天地神灵、追思祖先的庄严仪式,更是维护社会秩序、传承文化价值的关键纽带。张说通过这首诗,用文字定格了唐代祭祀的宏大场景,深刻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、文化传统与精神信仰,从艺术审美到文化内涵,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
一、领略诗句蕴含的深厚意韵
开篇“信工祝,永颂声”,“工祝”指在祭祀中负责宣读祝词的人,“信工祝”表明祝词出自诚心,内容真实可信,毫无虚假,充分展现出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与敬重。“永颂声”则承载着人们希望对祖先和神灵的颂扬之声,能跨越时空,永远传颂。这种期望,体现出后人对先辈的追思、感恩,以及对祖先功绩与品德的高度认可,彰显出一种超越时间的敬仰之情。
“来祖考,听和平”描绘出一幅充满神秘色彩的画面,人们坚信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,祖先的神灵会降临现场,接受后人的敬意与供奉。“听和平”进一步描绘出人们祈求祖先神灵聆听祭祀时的歌曲与祈祷,希望借此获得神灵庇佑,让世间充满和平与安宁。这种祈愿,不仅反映出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,更体现出古人与祖先神灵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精神寄托。
“相百辟,贡九瀛”描绘出祭祀现场的盛大与隆重。“相百辟”说明众多诸侯和官员纷纷前来,共同参与这场神圣的祭祀活动,展现出祭祀活动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。“贡九瀛”则突出了祭祀贡品的丰富多样,这些贡品来自四海九州,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,疆域辽阔,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国力的强大和国际影响力的深远。
“神休委,帝孝成”将祭祀的意义推向更高层次。“神休委”意味着神灵被人们的虔诚所感动,将恩泽与福泽降临人间。“帝孝成”强调皇帝以孝道治理国家,通过完成这场祭祀活动,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意,实现皇权与神权的有机结合。这不仅彰显了皇帝的统治合法性,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孝道文化的尊崇。
二、品鉴精妙绝伦的艺术手法
在结构上,这首诗布局精巧,对仗工整。四联诗句在形式上两两相对,“信工祝”与“永颂声”,动词与名词相互匹配,平仄协调;“来祖考”和“听和平”同样词性契合,节奏一致。后两联亦是遵循这一规则,上下句对仗极为严谨。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,使得诗歌节奏明快、韵律和谐,读起来朗朗上口,如同优美的乐章,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,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韵律冲击。
在用词方面,诗人可谓字斟句酌,用词精炼且表意深刻。以“信工祝”的“信”字为例,一个字便突出祝词的真实性,体现出祭祀者的虔诚态度。“神休委”中的“委”字,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神灵的恩泽如细雨般缓缓降临,赋予诗句灵动的画面感,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,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。
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看,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人们的情感表达完美融合。诗中既有对祭祀现场庄重氛围的细致刻画,如诸侯官员的参与、丰富的贡品等,又蕴含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敬、对神灵的祈求,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望。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,营造出庄严肃穆、神圣而又充满希望的意境,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,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,亲身感受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三、挖掘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
这首诗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,宛如一面镜子,清晰地展现出唐代祭祀活动的详细场景和完整程序。从祝词的撰写宣读,到对祖先神灵降临的期待;从众多诸侯官员的参与,到各地贡品的汇聚,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,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祭祀的仪式规范、精神内涵以及背后的文化逻辑。
作为祭祀乐章,《永和三章·其三》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流传,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它不仅保存了古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韵味,让后人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当时祭祀音乐的庄重与神圣,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,使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,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,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儒家思想倡导“礼”“乐”治国,认为“礼”是维护社会秩序、规范道德行为的准则,“乐”则是调和情感、感化人心的重要手段。这首诗对祭祀礼仪的细致描写,如参与祭祀的人员、仪式的流程等,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,充分体现了“礼”的约束作用。对祭祀音乐的重视,如期望通过音乐沟通神灵,祈求和平,反映了“乐”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功能。这些都生动地体现了儒家“礼乐”思想在唐代社会的深远影响,也让我们看到儒家文化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。
新斋书院